為孩子選對學校關鍵十問 Q1:總體而言,為孩子選學校要考慮哪些問題? A:替孩子選學校時,千萬別因為「某一單項原因」就驟下決定,也別篤信「聽說牌」。「與其花時間『選』學校,我更花時間『跑』學校,」媽媽社群經營者陳安儀提醒。 除實地觀察外,拉長思考的時間,亦可降低錯誤決定的風險。建議的做法是,列出家長與孩子在意的指標後逐一思量,考慮過程也不應太匆促,若能有三個月以上時間,長期觀察目標學校,並好好與家人、孩子討論,相信在溝通過程中,父母與孩子都能更了解彼此對學校教育的期待。 《荳芽.不上安親班》的作者、奧林文化總編輯謝淑美,打從孩子念幼稚園小班時,就開始思考念小學的問題,而且她再三提醒:「孩子是當事人,為什麼許多父母都忘了問問孩子的意願?」因此她選校都帶著孩子,聆聽孩子的想法。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王欽哲,曾於二○○六年針對嘉義地區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國外比較時發現:國內家長在替孩子選擇學校前,通常較重視學校外在環境與教育專業條件,反而很少像法國或美國家長,會詢問子女「是否喜歡學校?」,或「學校課外活動是如何安排?」等問題。 「這些屬於孩子內心感受,或人際關係互動的問題,若能一併列入家長選校參考,將使行使選校考量的主角由家長轉移至學生個體,更符合教育的主體性,」王欽哲在研究中提醒父母,選校時納入孩子意願的重要性。 對教育方式,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指標與權重,每位家長所能提供的支援、補強系統也不同。以下整理諸多選校可茲考慮的指標(見表一),家長亦可根據自身情況,加上自認重要的其他指標,讓思考選校議 個人信貸題時,能走出單一盲點,思考更周密全面。 Q2:該讓孩子念私校好,還是公校好? A:「不論選擇公校或私校,父母只是去選擇面對不同的問題而已,」謝淑美如此認為。 究竟公校、私校,哪一種適合自家孩子?這個問題父母與其到處向外打聽,倒不如靜下心「向內找答案」;而且不論最後選擇為何,父母都應具備「解決孩子不同問題」的勇氣與智慧。 去年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弘道獎得主,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也認為,家長一定要先靜下心,先審視家庭有哪些優勢與支援,有哪些是先天不足難以提供的,再根據公校、私校的特長與互補性做選擇。 國內公立國中小,普遍特色是班上學生家庭背景多元,趨近社會真實縮影;學校氛圍與校長理念、領導魅力密切相關,但由於校長遴選制八年一任,辦學風格有可能因校長與行政團隊更迭而有差異。此外,尤其讓家長擔心的是,公立教師職業因工作穩定有保障,在教學態度、親師溝通熱忱度、專業提升積極度上,參差不齊現象明顯。 因此,選擇公校的家長,對於課後安親須另行安排,尤其在親師交流上,建議家長能提升溝通技巧,甚至全職媽媽也可透過擔任志工,了解學校運作機制。 至於以升學率見長的私立中小學,普遍生活管理比公校嚴格,多會主動安排加深、加廣的系統性教材;同時私校較有企業經營概念,教師評鑑與考核氛圍較公校落實,老師也明顯更重視家長意見與需求。 但另一方面,不可否認私校學生家庭背景同質性高,課業壓力重、學習時間安排緊湊,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自我時間管理、摸索自主學習的 烤肉機會。 不論父母選擇為何,前宜蘭縣教育局長文超順亦持平指出,若非出於學習障礙,當孩子在就學過程中碰上無法適應或挫折情形,建議儘快轉到「可採取不同教育模式」的學校來幫助孩子。 Q3:要選擇規模大的大學校好,還是精緻的小學校好? A:目前公立國、中小班級平均人數,大約在三十人上下,若是教育局公告的「額滿學校」,班級人數、總班級數都會較高;至於招生良好的私立學校,每班人數則大多在四十五至五十人之間。 普遍來說,小校老師往往身兼數職,大校在課後安親、家長志工團體與社區協會上,可召集較多輔助人力,同儕競爭的對象較廣;但也因學生人數多,「效率管理」變得重要,學生個別需求較易被「稀釋」,每位學生被分到的空間與資源,有時甚至還不如小校。 粘巴達假日學校創辦人粘峻熊認為,當學校師生人數較少時,「老師容易被校長看見,孩子也容易被老師看見,」他指出,一些較進步的教育理念,在大校推動往往得衝破層層關卡,實行有其困難,效果也常被打折扣;但在精緻小校,老師努力的理念容易被看見,學生個別差異也容易被關照。 然而,若學校過小人數過少,同樣對孩子有不利影響。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,學校教育不僅止於知識學習,人際互動發展也是重點。「若在漫長求學階段,接觸同儕都只有十幾個人,則孩子所接觸到的人際學習不夠完整,缺乏競爭下,較難激發學習動機。」 林謄蛟認為以目前二十五至三十人為一班,是可兼顧學習與人際發展的適中數目。 Q4:私立學校學費大致如何?念私校會讓孩子變勢利嗎? A:私立 西裝中小學學費差距很大,每學期註冊費從近四萬起跳,到超過十萬者均有;除學費外,還有許多支出家長必須負擔,包括每月固定月費、餐點(除午餐外,有些還包括下午點心)、交通車費、制服費等。 此外,有些私校開設有雙語班、英語實驗班,由於延聘外籍師資,月費也會比一般高。某些設備極佳的私小,每學期父母須投資的教育費用可達十五萬。 從家庭社經背景觀察,私校同學家境普遍優渥,也有家長擔心在這樣的環境長大,是否會養成勢利或愛比較的態度。對此,家長除可詢問學校是否就「金錢觀」融入品格教學外,亦可觀察學校是否有類似「寒冬送暖」活動,讓家境優渥的孩子,有機會體會「助人為樂」信念。 但更重要者,父母能否以身作則,恐怕才是釜底抽薪之道。自願到西非布吉納法索服替代役三年,目前擔任榮總住院醫師的連加恩,小時候就讀復興中小學,是大家眼中的貴族學校。不過,他父親常在寒暑假時,帶著他們去災區或鄉下義診;有次一群來自啟明學校的白化症學生,來他父親的診所看牙,當時小學三年級的他記得,父親連一毛錢看診費都沒有收。 私校環境,不必然與勢利畫上等號;但父母身教與潛移默化,卻是箇中關鍵。 Q5:從哪些小細節,可以了解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、特色與風格? A:明道中學國中部主任蕭碧瑤,根據十餘年執教經驗,建議家長可從以下蛛絲馬跡,見微知著: ◆公車捷運觀察法:孩子的問題,經常不是發生在家裡,也不是發生在學校,而是在通勤路中。因此家長可在上下課時間,親自乘坐通勤路線的公車捷運,從車上觀察學生是否輕聲細語、能否禮讓老弱婦 租屋網孺,由此可看出學校的生活禮節與品格教育。 ◆遊樂場所突檢法:家長可在上課期間,晃晃學校附近如網咖等場所,可看出學校管理層面嚴謹還是鬆散,以及學生蹺課情形是否嚴重。 ◆學生氣質觀察法:在放學時段到學校門口觀察,學生氣質在那時最能真實展現。「看了兩三家,一定會有感覺,」蕭碧瑤說,可觀察學生的服裝儀容、談吐互動,是否看起來快樂,同學三五成群,聊天說笑高興的回家?由此可看出孩子在校心情與人際關係。 ◆補習安親班造訪法:親自到社區補習班大本營,觀察學生大多來自哪所學校,主要是補習哪些科目;也可與櫃檯資深安親班老師聊聊,了解附近幾所學校的教學深度、學生程度、作業多寡、考試難易度等。 ◆活動網頁觀察法:若家長很重視非課業的多元活動,可到學校「活動訊息公告」項下,觀察行政單位是否公布許多「非學業成績相關」的活動,鼓勵學生參與。此外,在學校榮譽榜中,也可觀察在多元活動獲獎的學生,是否總來自相同班級,來判斷這些多元活動究竟是全校積極參與,還是僅止於某些班級特別投入。 ◆圖書館網頁觀察法:「圖書館如同學校的心臟,一所學校是否在跳動,就看圖書館,」蕭碧瑤說,圖書館通常都有獨立網頁,可觀察是否有閱讀部落格、集點兌換圖書禮券、學生讀後心得分享等活動,了解學校是否鼓勵閱讀。 ◆校內刊物觀察法:透過刊登學生文章的學校刊物,可觀察學校學生的寫作與文藝水準。尤其在國中小,這些刊物對老師多屬額外負擔,若學校每年都固定出版自編刊物,且內容具頗具可看性,則可推判學校對閱讀寫作有足夠重視。 ◆專業設備觀察法:學 濾桶校在展示硬體設施時,通常會展示各科專業教室。家長可藉機詢問「這些教室的使用率如何」,看看校方是否能說出明確數字,了解是否致力提升專業教室使用率,還是只在貴賓參訪時才端出牛肉。 ◆教師朋友探聽法:每種行業都有所謂的「圈內消息」,老師當然也不例外。家長可從擔任教師的親朋好友中去打聽,直接問他們「如果可以選擇,會讓孩子念哪所學校」,請他們分析箇中原因。尤其是年輕教師、尚在考試中的流浪教師,往往對哪所學校經常開缺、校長經營風格等圈內消息,更為敏銳靈通。 ◆教師熱忱體驗法:招生說明會、運動會、園遊會的開放活動,是了解學校老師熱忱度的大好機會。不妨趁機與老師打個招呼:「很辛苦喔!假日還要來學校」,若多數老師給予「很高興家長也這麼關心孩子、我認為這對孩子們好」的正面回應,那恭喜您!父母可以先放一半的心;但若多數老師回應冷淡,甚至回答「沒辦法啊!拿人薪水總得做事」的話,建議家長還是多走訪幾家吧! Q6:我如何能知道居住縣市的學區劃分狀況? A:以學區來說,國中、國小教育屬地方政府管轄權責,主要負責單位為各縣市政府教育局,通常由國教、中教科等單位,在不違背教育部既定原則下做細部規劃。在學區劃分上,是由各區公所在每年度三、四月間劃定學區,家長可詢問里鄰長,或根據居住里鄰別,至各縣市教育局、區公所網站查詢所屬學區。 基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,台灣與美國相同,大架構上仍屬學區制,但仍有部分選擇彈性。查閱各縣市學區一覽表時,家長不難發現,雖然多數鄰里是隸屬單一學校,然教育當局仍會依據人口、交通、學校位置、社區文化、政策?有巢氏房屋珔q等因素,規劃某些里鄰為兩所(或以上)學校的「共同學區」,家長與學生可以根據意願,在限定內的幾所學校進行選擇。如以台北市南港區中研里為例,就是舊莊、胡適、南港與白雲四所國小的共同學區。 至於歸屬於「大學區制」或「自由學區」的學校,通常地處偏僻或座落郊區,學區人口嚴重外移。由於學區內自有學生招生不足,因此教育主管機關劃定一個更大範圍區域,只要戶籍設於此範圍內,家長均可選擇就讀。 大學區制對偏遠小校而言,可避免被裁撤、整併,也是發展多元教學理念的轉機;而這些學校通常也會致力發展自身特色,吸引遠道家長。 不可諱言,學區的劃分很難「皆大歡喜」,也一直是教育主管機關的「敏感」課題;尤其是國內家長根深蒂固的「搶進名校」心理,讓明星學區往往成為家長寄籍戶口的「一級戰區」,甚至成為房仲業行銷、推升房價的重要因素。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,雖然台灣屬學區制,但真正會受到「學區」限制的,「其實就僅限少數那十幾所額滿學校,」若非額滿學校,基本上在入學審核上,並不會太過刁難。 Q7:學區內有兩所學校,一所自由開放多元;另一所勤管嚴教,我該選擇哪一種學校? A:國高中退休教師,現為專職親職演講者的牧語軒,當年替兩個孩子選擇學校時,秉持「回歸以孩子為主體」的思考方式,頗值得家長參考。 家住郊區,目前兩個孩子都就讀第一學府的牧語軒說,當年夫妻倆為了孩子選校也曾意見相左,後來達成兩點共識:一是以「近」為原則,二則是以「孩子特點」為考量基準。 當時在她考慮名單者,A校學區社經背景優,學生讀書風氣好,老師補充教材多,但路程遠,來回交 租辦公室通得花兩小時以上。B校就是她任教的學校,走路只要十分鐘,但學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協助較無力,學生素質不一,老師教學上較難補充。C校生態環境與B校類似,來回耗時約三十分鐘,但與父親上下班同一路線。 做好學校分析後,接著更重要的是分析孩子特質。老大個性獨立、榮譽心強,不喜「被盯梢」,因此在老大認同下選擇C校就讀;老二個性懶散,隨性自在,所以最後決定讓老二就讀母親任教的B校,就近「監督」,結果兩個孩子都適應良好。 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認為,以父母對孩子個性的觀察與了解,並參酌孩子意願,終究可討論出一所「適性」學校。 Q8:何時讓孩子住宿比較適合?若決定讓孩子念住宿學校,該注意些什麼? A:兒童與青少年諮商專家楊俐容以其經驗指出,小學通常不太適合,國中青春期則視孩子狀況,若成熟度高、家庭親密感夠,通常不致於有太大問題。 成熟度,指孩子能否坦然面對陌生環境與人際課題的能力,而依附關係則牽涉家庭親密度與安全感。楊俐容強調,讓孩子參與並理解「為何要住校」的過程非常重要。 尤其對單親家庭來說,事前溝通更不能少。父或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「因為大人留在家裡時間太少,只放你一個人在家反而照顧不到」、「親子親密感是我最在意的,並非因嫌麻煩才讓你住宿」,爭取孩子了解與共識。同時當孩子假日回到家中,對住宿生活的困境與課題,也要與孩子一同面對,都有助於降低住宿的負面影響。 若已決定讓孩子住宿,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建議,宿舍管理面嚴謹安全與否,以及住宿制度面是否與生活教育相結合,是家長在參觀學校宿舍時,可觀察的重點。 從安全面來看,家長可詢問學校「宿舍輔 褐藻醣膠導老師是專職,還是由白天也上班的老師兼任?」、「有哪些物品是不能帶到宿舍?學校如何落實檢查?」「晚上能讓學生外出補習嗎?」等問題,了解宿舍管理嚴謹與否。 「看宿舍,並非只看外觀豪華與否,可留意制度是否與品格教育相連結,」洪騰祥舉例,如慧燈透過寢室值日生制度,負責替室友打菜、整理送洗衣物,培養團隊合作與服務精神。 隨著都會區雙薪、核心家庭日增,提供住宿的中小學,儼然成為家庭愈來愈倚重的「家庭教育外包機構」。「但若原本就與家庭疏離的孩子,又讓孩子念住宿學校,結果往往會讓孩子與父母更疏離,」楊俐容再次提醒。 Q9:所謂另類學校、實驗學校,以及公辦民營的特殊學校,和一般公立學校有什麼不同?什麼孩子適合念這些學校? A:隨著教育者與家長對傳統教育弊端反思,國內有別於傳統制式教學、走開放教育的學校也日漸蓬勃。這些學校,有公立也有私立,多屏棄傳統重視考試升學的填鴨教學,強調以孩子為主體,重視人格發展與自主學習。由於這些學校背後多擁有獨樹一幟的理念,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理念學校(IDEAL School)。 如台北縣烏來鄉的種籽實小,透過課程自編、選課制度、自主與民主機制、混齡上課等方式,讓國小學童自己掌握學習歷程。苗栗縣卓蘭的全人中學,收小六到高三學生,秉持開放教育理念,採行蘇格拉底式教學、分組混齡學習與自學制度,強調教師應負責在討論中提出深刻而有意義的問題,引導學生思索。 普遍而言,理念型學校很強調「親師生」合作,鼓勵家長積極參與,協力造校。「再好的學校教育,都不能取代家庭,」公辦民營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張純淑,就希望家長能接受「孩子每天都應見到 結婚父母」理念,所以不接受寄宿孩子入學,因孩子而舉家搬遷的家庭,在慈心佔一半以上。 這些另類實驗性學校,多透過招生說明會、試讀觀察、家長面談等三階段,評估孩子適應性,也相當重視家長理念與學校的契合度。許多在傳統學校適應不良的孩子,往往在這些學校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。 Q10:如何「打聽」學校與老師?有哪些方式與管道?可以怎麼問、怎麼看出端倪? A:與其道聽途說,建議還是親自帶孩子用腳跑、用眼看最真切。因為,別家孩子認為的缺點,或許在你家孩子眼裡,根本不是問題! 謝淑美認為,家長打聽的重點,應放在「不會因教師不同而改變」的學校政策與大方向。例如:期中、期末考共考幾次?學校有哪些特色社團?幾年級開始上英文課?這些不會因人而大幅變動的客觀資訊,才是父母更須掌握的重點。 至於與孩子密切互動的老師,開學初的親師座談,是最佳相見歡時機,家長再怎麼忙碌都不應該錯過。 此外,學校網頁與Google搜尋法,也不失為間接認識老師的方式。明道中學蕭碧瑤觀察,有些學校會根據教師專業,在各科目項下介紹教師背景與專長;若學校網站沒有這些資訊,搜尋力驚人的Google偵探,有時也能搜出如獲獎資訊、曾製作的學習單、甚至教學自評表等意外驚喜。 不過,在目前絕大多數學校並無法選老師的情況下,學著適應新老師與環境,恐怕仍視孩子進入學校的重要人際功課。「既然無法選老師,更有建設性的做法,就把重點放在觀察孩子是否適應良好吧!」務實的謝淑美建議。 【本文選自《親子天下》「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」】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情趣用品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y29fycb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